信仰、責任與工作
文 / 丁玲虹 世界進入後疫情時代,人們又開啟互動模式,惟三月矽谷銀行 (SVB) 倒閉,隨後幾天又有兩家美國銀行 (Signature Bank, Silvergate Bank) 倒閉,空氣中透露著詭異的氣息。過去二十多年埋下的地雷,似乎會逐漸爆發。所以整理以前的研究論文,編撰成書,希望人們能從「 信仰 」中,明白「 責任 」,在「 工作 」發揮果效。 從剛印好的《 李登輝的基督教信仰及其民主實踐 》書中拿起一本,翻開「 導論 」寫著: 許多觀察家及曾經為李登輝著書立傳者,都只從「 政治 」的觀點探討李登輝,忽略宗教「 信仰 」在李登輝的決策形成過程所扮演的角色;只有 《 台灣政治家-李登輝 》一書的作者柯義耕( Richard C. Kagan )曾經在 314 頁簡短地提及「 基督教信仰是李登輝從政生涯心靈的依靠,力量的泉源 。」 事實上,訪談李前總統,以及在「 領導人才養成班 」聽他談「 寧靜革命 」以非暴力、分期付款式達成的民主實踐 — 「 台灣經驗 」,乃是神學實證經驗。確認奠定「 基督信仰 」是李登輝治國重大政策決定的來源,係影響台灣民主化的最大關鍵。呈現基督信仰脈絡下的李登輝與「 寧靜革命 」的神學視域,還原李登輝跟隨基督「 腳蹤 」行道的宗教痕跡,是筆者研究論文的旨趣,也在這風雲詭譎的年代,貢獻個人的研究結果,期望人們深思信仰帶來的正面能量。 2014 年 3 月 28 日 ,李前總統走到台中,給我們一份他親手書寫的〈 啟動第二次民主改革 〉講稿,先提起「 第一次民主改革及其極限 」,再提出「 第二次民主改革的三大優先方向 」,殷殷囑咐:「 宜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 。」 李前總統倡導第二次民主改革 自 1987 年 7 月 15 日 宣布解除戒嚴,開放集會結社,開放黨禁報禁, 90 年代我國歷經一連串民主化改革過程。終止戡亂時期、國會全面改選、總統直接民選、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,威權體制瓦解,台灣成爲亞洲民主轉型最成功的典範,經濟社會也日趨自由化、多元化,這是第一次民主改革的成果,國際知名政治學者杭廷頓 (Samuel Huntington) 稱之為「 第三波民主化的典範 」。 筆者從 1986 年推動「 富裕台灣計畫 」以來,透過社會企業 (SEL ) ,進行社會責任投資,創新產業以解決失業;創業不到三年即還清「